推广 热搜:   未来集市  养殖骗局  微信骗局  深圳  迪咔商城  电信诈骗  淘宝骗局  未来集市骗局  区块 

当下最盛行的几大传销课

   日期:2020-09-26     来源:橙杏网    作者:网络    浏览:46    评论:0    
核心提示:据有关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将超2亿人。知识经济挤走共享经济,站上了互联网的新风口。 在急之国,太多人想更快地汲

据有关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将超2亿人。知识经济挤走共享经济,站上了互联网的新风口。

在急之国,太多人想更快地汲取更多“干货”,快点升职,快点发财,快点成功,快点减肥,快点幸福,快点自由。于是,一群群“知识二道贩子”带着付费课程来了,“给十条腊肉,我都教”,如果转发朋友圈拉来新学员,免学费!发奖金!一场知识经济,最后演变成一场知识传销。没有知识,只有生意,卖的就是焦虑感、上升感、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让你沉浸在“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里。你付了费,囤了课,然后躺在床上开始期望明天能“在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营销课

他们卖课程,而且觉得“卖课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课程。他们亲身示范什么叫“只要能卖,不管好坏”。销售量就是王道,哪怕这个销售行为充满争议。确实,这些营销课程的售卖者深谙策划之道,做到了策划一次火一次。但不管是“丢书大作战”还是“逃离北上广”,抑或是有传销嫌疑的刷屏式卖课程,火爆背后,人们在窃窃私语:这些做营销的人,他们对销量的理解是无上限的,而对底线的理解也是无下限的。营销课程的消费者之一,是那些耕耘在朋友圈的微商,他们对销量的追逐和对金钱的渴求,发展出夸张的“微商喜提体”——保时捷、玛莎拉蒂、法拉利,甚至和谐号,都是他们“喜提”的对象。营销课程提供商和微商,一供一求、一唱一和,展示着在这个“买买买”时代,如何通过各种“卖卖卖”手段来发家致富。

成功学课

成功学推销者标榜: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只要你相信,你就能成功”。他们说到自己都相信了。他们总要强调李嘉诚、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和乔布斯等榜样的力量,标榜只要激发出大脑深处的神秘潜能,30天就能成功、闪电式成为百万富翁。他们都是“投顾”——不是“投资顾问”,而是“投机顾问”。成功学是现代社会的三颗毒药之一,服用下去会有一种能一夜暴富的幻觉,相信的人不能自拔,不信的人敬而远之。上完“30天就能成功”“一年成为行业精英”之类的课程之后,一觉醒来如梦幻泡影,成功学膜拜者才发现,除了没了课程费,什么都没有改变。

经济学课

这些经济学导师,致力于经济学知识的大众化,让没有数学基础的人也有学习经济学的权利。他们也很贴地气,宣称要做“陪你买早餐的经济学家”。他们让支持者有了一种打怪练级的快感:利用碎片时间,锻炼系统的经济学思维。可是他们浅白的话语中,夹杂着各种常识性错误,就像学者汪丁丁所言,“讲出来的东西像出自没有毕业的经济系学生之口”。他们拿着万能的供求曲线,解析世间万事万物的资源分配问题,他们奉行“经济学帝国主义”——所有问题最终都是经济学问题。他们总爱把复杂的人类简单化,一个函数、一条曲线,就能解析人间的一切供给需求、委托代理投资消费,甚至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职场课

一个人生巅峰的愿景,一盆冷水般的现状,让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躁动不安。从“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开始,他们似乎看到了摆脱困境的曙光。在咪蒙与新世相们的号召下,实现“职场宫斗日常化、大型逆袭可能化、小卒一步登天化”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双商和经验都不够的社会新鲜人,任由职场课将“冷血竞争”与“升职暴富”的关系线性化,炮制出“同事都怕你上的职场课”“听了这堂课,中国的工作任你挑”等耸动标题。只是,在强化自身能力前学薪酬谈判技巧,在资深职场人士面前玩信息不对称,在本可以自然相处的同事面前强行秀职业感,有不分主次、因小失大、情商崩坏之嫌,可能让年轻人从一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导师们只负责挠痒痒,年轻人美美做个梦,醒来后,前路依然严苛。

国学课

“国学热”高烧不退,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座”“国学培训”也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在知识付费的大潮中,将国学课搬到网络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新中产希望学点国学提升自身(哪怕是提升气质呢),家长们希望孩子得到国学的熏陶(学一学《弟子规》,背一背《论语》,偶尔穿穿汉服出去表演更妙了),国学课永远不乏支持者。但这个领域最大的困境是,需求太多,导师太少,数据显示,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国学大V难得,于是,二三线、四五线乃至不知道多少线的导师们纷纷涌现。他们打着将国学通俗化的旗号,殊不知,通俗化的另一端是庸俗化,比如把国学讲成了成功学——外可以管理公司、内可以修心养性,能助人腾飞、能医治百病。这是把国学整成十全大补丸啊。

艺术课

“如何读懂一幅画”的路数已经够浅白了,然而有人甚至没有耐心做这种普及性工作,转而发掘艺术史上的八卦和花边,关注艺术家的婚外情、私生子问题甚于关注他们的思想与作品风格。原因无他,前者更抓眼球嘛。或许这些艺术课导师会自辩称,先用八卦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再引导他们从了解艺术家发展到了解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往往会落空:要求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普通人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听听各种精致的八卦以供谈资就好了),去挑战从未经历的艺术领域,显然有点强人所难。而且,如果导师本身就错漏百出,以浓重的幻想来理解作品,讲授的内容硬伤多得让听者内伤,这就不是提高学员的审美意识了,而是放毒。

人文课

大部头的严肃历史读来总是艰深,但掐头去尾变成“用耳朵听”的小故事,接受起来就简单多了。知识付费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把大部头消化成几分钟“干货”,售卖一种“我已经读懂王阳明,参悟心学啦”的虚幻感觉;或者将名人野史打包成深夜故事集,售卖“商纣与妲己行房考”这种私密而无趣的上古荤段子。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史书解析成段子,以史鉴今变成“欸,你看,过去有个事儿真好玩”,人文领域是目前知识付费速食状态的集大成者。但当读书的趣味变成了凑热闹的劲儿,人文之美不见得有,整体吃相却不太雅观。如果严肃历史最终变成机器猫为了速记而掏出来的记忆面包,充满人文精神的故事变成印在脑子里的被抽干的“干货”和湿答答的野史,那该有多无聊。

社交课

好好说话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最后很多人学到的是好好表演;好好沟通是一项社交必备技能,但上了课的人最后练成了好好说假话。如果纯粹依靠某些话术的突击训练、纸上谈兵的社交策略,脸上戴着裂开的面具费力尬聊,对方当然要皱眉头,效果也大打折扣。社交是很多人的命门,自己可以随便糊弄过去,但别人不一定那么好对付。如果“5分钟学会10招26条处世之道”的课程就能让你成为社交达人,要么你天赋异禀,要么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在自我陶醉,甚至可能因为社交技能过于发达而沦为不受待见的“人精”。知识付费课程也成了社交的一部分,你在看什么、学什么成为人格标签之一。买“好好说话”的人可以鄙视10招26条,那毕竟是严肃的关系攻略,但站在买课鄙视链顶端,也不意味着你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情感课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的情感永远无处安放,男女关系永远扑朔迷离,双商都不足以应对人心变化。于是情感课长盛不衰,成为人们(尤其是女人们)趋之若鹜的救命稻草。情感大咖如咪蒙、ayawawa的观念深植粉丝心中。心理学家卢悦表示,这种短期冲刺以求巩固关系的所谓“情感课”,恰好是“父母不懂,心理咨询师不屑”的区域,人们正需要这种“马上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咪蒙说我要作、要强,听众仿佛打了一针鸡血;ayawawa说我要忍、要改,听众迅速低下头掏出镜子检视自己的妆容,检讨自己的言行有无不妥。男追不上女,女守不住男,女拼不过女,用金钱充值的速食情感,无论用男权、女权、平权还是嘻哈的视角看,都逃不开庸俗的套路和无用的鸡汤。流泪的女人和心不在焉的男人依然如故,而发放爱情方便面的老师们盆满钵满。

亲子课

小孩子太难懂了——思维永远天马行空,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痛苦的妈妈们(是的,多数情况下只有妈妈倍感焦虑)只能求助于亲子课程,以期度过漫长、无趣、重复、纠结的带娃时光,找到教育的良策,找到一个面对熊孩子的自我拯救方法。

按专家提示带娃不是不行,就怕执拗的妈妈尽信教程,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妈妈们试图用新的焦虑解决焦虑,用讲课者想出来的办法代替日常相处时的空白,用别人带娃的经验套用在自己独一无二的孩子身上。亲子课的背后,是新一代父母育儿迷思的开端:越来越繁复的世界,还没有活明白的自己,纷繁多元的课程,以及一个一张白纸的娃娃。

未经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一口气吞下知识胶囊这颗速效救心丸,不过是受了场知识外衣包裹下的成功学洗礼。阅读和人生一样,深入的自我体验远比你接收一百条二手资讯重要。看看这知识传销时代的十堂课,扔掉那些信息消食片,忘掉那些所谓的干货,去建立属于你的一手知识体系,掌控好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吧。

 
专注骗局揭秘,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防骗网
 
更多>同类骗局库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骗局库
点击排行
查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