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微信、QQ群以及相关APP等社交软件购买商品在一些消费者中流行,被称为社交电商模式。社交电商模式作为一种新业态,有着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然而,有的社交电商盈利重点不是实际的商品或服务,而是通过拉人头发展下线、收取人头费等获利,与传销行为相似,遭到消费者、专家等多方质疑,多地监管部门也对一些涉嫌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
社交电商“涉传”风险居首位
不久前,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社交电商合规研究报告》。据该《报告》显示,如今社交电商存在“十一合规风险”,分别为“涉传”风险、税务风险、平台商品合规、奖励机制、隐私数据泄露、网络支付、云销分享、广告推送、附加功能风险合规、用户身份多重性风险合规、竞业禁止。
值得注意的是,“涉传”风险成为当下社交电商居首位的问题,今年以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多家知名社交电商平台因涉嫌传销被冻结账户的行政裁定书,其中就包含未来集市、淘小铺、斑马会员、粉象生活等。此外,随着社交电商有关案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种趋势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或者打着社交电商的旗号进行创业,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监管。
“对现实状况,需要结合刑事及行政法律法规的认定标准,逐项合规;明确推广方式、佣金的来源、佣金的发放等;尤其针对行政监管对于‘团队计酬’的认定,并不以未突破三级为唯一整改要件;‘割裂’、‘跳级’、‘拆分’层级和佣金的方式,仍有可能涉嫌‘传销’风险。”相关业内人士透露。
除了涉传问题,社交电商较为突出的问题仍有偷税漏税、平台商品是否合规以及消费者隐私数据泄露等问题。而据2020年上半年公开数据显示,社交电商的用户投诉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内网购、商家纠纷、网络支付,占比分别为67.48%、17.04%、2.21%。投诉社交电商的用户性别占比分别为男性(56.40%)、女性(43.60%);投诉金额区间前三依次为0-100元(35.40%)、100-500元(25.66%)、1000-5000元(12.83%)。投诉社交电商的用户集中地前三依次为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占比分比为16.37%、9.96%、8.41%。
市监总局:以传销、电商平台为重点,推进扫黑除恶
针对电商涉传以及其他问题,今年1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召开。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总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张工强调,要聚焦“行业清源”,切实深化市场监管领域“六清”行动,继续把传销、电商平台、民生领域重点商品产销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整治重点,强化协调联动,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好整治工作成效和查办的典型案例。要推动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把成熟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规范,建立健全源头治理、举报奖励、依法惩处、层级督导、考核评价和组织领导等工作机制,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加快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以上市监总局的会议不难看出,防范电商平台变质或沦为传销的敛财工具,迫切需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涉嫌传销情形的普及,让新型商业模式健康有序的发展。
分销商与供应商同质化严重致市场萎缩
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实体店经营惨淡,各大品牌都想尽一切办法去积累私域流量,特别是社交电商不惜重金烧钱吸引流量,然而依靠烧钱疯狂补贴就能获得消费者的忠实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核心分销商,但长尾分销商往往跟着补贴走,没有忠诚度,一旦平台补贴下降,就会跑到别的平台去了。据相关社交电商运营人员表示:“今年阿里和京东,都在社交平台上加大了投入,很多分销商转变到阿里淘小铺和京东芬香旗下。滴滴、美团、拼多多入局社区团购以后,更是让很多分销商转做团长去了。分销商走了,供应商也走,很多商家跟我说,以前入驻了四五十个社交电商平台,如今只保留一两个关系特别好的,其他基本也都退出了。”
因此,从以上不难看出,造成社交电商逐步萎缩的突出问题就是:分销商与供应商同质化严重。尽管部分社交电商平台也早意识到模式的局限性,试图转型会员电商,但会员电商跟社交电商一样,都是没有定位的零售业态,既不分用户,又不分场景,只是在意规模。因此,此类社交电商面临进退两难,而真正依靠私域流量而沉淀下来的电商平台,其制胜的法宝则是注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侧重用户的裂变。
文章来源: 中新融媒